此篇報導為與工商時報合作,並刊載於〈科學家新視野專欄-疫情下莫忘塑膠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

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 李家安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未見緩歇,對全球的社會與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減塑政策也跟著變動。在英國原訂去(2020)年4月要實施的一次性塑膠吸管、塑膠攪拌棒、塑膠棉花棒禁令,已因防疫考量,延後六個月實施。美國加州州長也宣布,一次性塑膠袋禁令暫停60天。我國環保署也於今年5月12日宣布,因應疫情暫時開放使用免洗餐具。由此來看,原有的減塑政策已因防疫需求,被迫放寬或延期。

在疫情影響下,民眾大量使用口罩和手套,造成塑膠用量激增。像是醫療級手套主要成份為聚氯乙烯(PVC)塑膠,而醫療級口罩的不織布則是由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兩種塑膠組合而成。根據2021年歐洲環境署(EEA)公布的「COVID-19使用一次性塑膠對歐洲環境的影響」報告指出,口罩的進口量相較於疫情前,成長一倍以上;手套的進口量則是增加80%。這些一次性口罩、手套容易被隨手丟棄在大自然環境中,裂解成更小的塑膠微粒對土地以及海洋造成污染。同時,大量的口罩與手套,在製造、運輸、廢棄物處理過程中,都會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雖然歐洲整體的塑膠包裝產量,在疫情期間呈現下降趨勢,減少約227,000噸;二氧化碳當量也減少770,000噸。但在一次性塑膠包裝上,因防疫所需,電商和物流產業從2020年3月至9月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用量,創下新高,總數達11,400-17,600噸的塑膠包裝。這些增加的一次性塑膠包裝用量,在生產、運輸以及廢棄物處理的過程中,都將對環境和氣候造成影響。

一次性塑膠的種類相當多,例如工業用塑膠膜、保鮮膜、垃圾袋、塑膠袋、塑膠免洗餐具、食品包裝、商品包裝等。這些使用一次就被丟棄的塑膠,也稱為一次性塑膠。

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餐廳將經營型態改為外帶或外送。可以預見,一次性塑膠包裝用量將會增加。不過,歐盟的報告並沒有分析歐洲餐飲業在疫情期間,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真實的數量。

此外,歐盟公布的報告中,仍有相當多的一次性塑膠,如食品包裝、一次性塑膠醫療用品、電子產品的使用量與銷售量等,均缺乏相關統計資料。這也表示,有更多的一次性塑膠,對環境以及氣候造成的影響,無法真實揭露。

借鏡歐盟經驗,臺灣自五月疫情爆發以來,民眾在家防疫,大量依賴外食與外送服務,似已無暇兼顧一次性塑膠包裝減量使用的問題。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5月到6月廢塑膠盒、盤的回收量,較去年增加已超過三成(31.5%)。可見臺灣必須正視減塑問題。

塑膠循環再利用,為全球減碳的指導方針,即使因疫情中斷,仍須設法提醒民眾注意。例如應強化一次性塑膠在生產、消費、焚化的相關數據監測,並將這些資料應用在塑膠循環再利用上。再者,研究塑膠替代材質和綠色設計,針對企業、消費者規劃更友善的塑膠回收以及再利用政策,發展醫療器材可重複使用的技術等等。

目前臺灣市面上,已能買到可重複水洗使用的口罩。顯示臺灣的紡織產業,已具有塑膠循環再利用的技術和理念,消費者也願意支持可重複使用的商品。在這樣的立基點上,政府可於防疫安全前提下,積極推動塑膠再利用的相關政策。民眾也應自我節制一次性塑膠的使用,共同在臺灣做到防疫不忘環保減塑。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