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水域型太陽能板相關科學資訊請點此

議題:水面建置太陽能板引發民眾疑慮

議題背景:

因應政府2025年達成再生能源發電占發電總量20%之目標,大力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其中太陽光電目標為達到20GW,佔所有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之74%。規劃中以地面型光電設置為主,達17GW,目前地面型光電設置地點大多是人口密度低的低海拔濕地或農地或荒野。同時根據太陽光電兩年計畫逐漸開始發展水域型太陽光電。
然而2018年7月9日七股漁民至行政院進行抗議,使民眾對於水域型太陽光電規劃的疑慮開始受到討論。綜觀水域型太陽光電的相關建置規劃,包含近期七股的漁電共生規劃、嘉義蘭潭水庫、烏山頭水庫,以及之前的虎頭崁埤、大林埤、萬丹大排、桃園埤塘……等地都曾遭遇地方反對設置。據此,可以發現民眾對於水面太陽能板的設置有許多的疑慮及擔憂,並可以分類如下:

  1. 農漁業產出:如農作物日照、排水、養殖漁業產出、水產品質等。
  2. 水源附近生態體系:特別是對於鳥類及黑面琵鷺的影響、水庫優養化。
  3. 汙染:太陽能板本身是否會溶出汙染物、清潔沖洗時會否造成汙染影響水源。

對此專家意見如下:

2018年8月3日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丁宗蘇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副處長)

  1. 目前光電設施之裝設包含低海拔濕地、農地、荒野與其他水體,僅有在「國家級濕地」施作太陽能設施需要環評,明顯規避環境影響評估法,同時亦不符合濕地許可開發之審查原則。此外,「農地農用」是政府一直宣示的政策目標,但許多地面型光電設施設置於持續進行養殖的埤塘或農耕之農地內,能源開發,是否是農業用地的使用用途之一?
  2. 自然生態系,無論是水域或陸域,都是倚賴太陽能為終極能量來源的自然生態系。設置地面型光電設施後,植物只能生存於光電板間的縫隙,光合作用大幅減少,原生的生態系,會變成是以分解者為主的生態系。水域生態系也是一樣,光電板設置面積比例如果過大,藻類無法提供足夠能量與氧氣,這個水域生態系會變成以分解者為主的一潭臭水。當水庫、埤塘、魚塘等水體鋪上浮動性太陽能板,超過多少的水體表面積比例,會使這水域生態系由氧氣充足的水體,轉為氧氣不足的分解者生態系?水域光電推動者應提出更明確的研究。
  3. 設置地面型光電設施後,不僅截斷生態系的能量來源,也剝奪了生物的生存空間。每個地方所能容納的生物族群量(生態學稱為承載量)都是有限的。被剝奪生存空間的生物,也無法轉移到其他地方,只能就這麼消失了。光電設施所帶來的反光與表面高熱,也可能造成鄰近地區的動物,遭到傷害或死亡。
  4. 太陽能光電板製造過程中,會產生或使用有毒的物質。光電板成品內,也有許多不同的重金屬化合物。這些重金屬化合物如果大幅滲出,對水域生態系、陸域生態系及鄰近地區農產品都會產生重大問題。
  5. 與化石燃料及核能相比,再生性能源的確是較佳的選擇。但是,大規模設置綠能設施,需考量負面衝擊,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6. 應擴展屋頂型光電、限縮地面型及水體設置光電設施。

*關於丁宗蘇副教授回應之完整內容,請參考附件一

2018年8月8日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戴秀雄助理教授

無論對土壤或是水體,光電板對於農漁業產出的影響都是相對的。因為,架設方式是否保留足夠陽光入射量(受架設高度、密度、角度等交互影響)、基地是否灌漿,甚至所採光電模組是否透光,都會有影響。但是,無可諱言的,其所能影響的,限於因為模組造成遮蔭效果所引發的,至於原本就與日照、遮蔭無關的元素,概可透過設計、施工處理(例如排水,此原本就跟是否裝設光電模組無關)。換言之,良好的光電設施應該要斟酌個別土地(含水體)特性,選擇適合的設計方式與PV模組,以尋求跟設施基地環境的和諧化,而不是一味追求利潤,而做過度的地表遮蔽,也才可能談得上農電或漁電共生。

對鄰近生態系的影響,其實還是類似前一題所提及的情形,也是被設施的設計、裝置所決定,而並非絕對的,其間甚至可說是比例或是量的概念。基本觀念來看,規模越大、穩定的生態系,只要不去碰觸棲地或其他不應觸碰的地點(而這個需要實證資料),局部、有限度的利用(就像是觀鳥用的木造亭子),對於各該地點的生態系未必有不可回復或嚴重的影響。但是,反過來講,事前的充分調查、評估與謹慎的設計施工就都是必須注意的環節。若能重視這些,對於基地環境影響都還是有限的,而對於水質的影響也不會大於磷、氮肥所帶來的影響才對。

以目前較常被使用的矽晶類或薄膜類PV來說,都屬於不是一般雨水或是空氣中水分能夠溶出汙染物的。但是,隨著科技發展,未來其他材質的光電設備出現時,自然要另當別論。也因此,目前比較期待PV模組在產生污染壓力之際,應當是在老化「除役」時的問題(較偏向電子廢棄物問題),而需要預先擘劃、準備。反而在使用期間應當沒自然溶出汙染物問題。至於清潔沖洗是否可能劣化水質或進而汙染水源,這疑慮不是不存在,但是卻涉及怎麼洗?多常洗?等相對性問題。畢竟,光電模組的效能會因為表面的水滴雨灰塵影響,但是科技上也在發展如荷葉表面的設計,以提高發電效能與減少維護的需求,因此,嚴格來說還是要看設計和營運計畫到底是怎樣,才有辦法判斷會不會汙染水源。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